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东风标致 >> 东风标致选择 >> 正文 >> 正文

华依科技研究报告

来源:东风标致 时间:2023/2/25

(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李鲁靖)

1.华依科技: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的先驱

1.1.设备商向服务商转型,新能源业务加速布局

华依科技成立于年,是一家专注于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技术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提供相关测试服务。对标行业内国际龙头企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公司围绕汽车动力总成,由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商转变,具体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公司成立并吸纳优秀人才,构建创新平台。

第二阶段(-年),成功自主研发发动机冷试产品,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同时,公司陆续与上汽集团,广西玉柴,南京马自达和东风集团等知名整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此阶段,公司的技术研发成果化为了自主知识产权,合计8项软件著作权和35项专利。

第三阶段(-年),公司研发技术的产业化范围逐步拓展到变速箱、涡轮增压器、水油泵、新能源总成等动力总成细分测试领域,同时推出了面向下游客户新产品研发设计的测试服务业务。通过丰富智能测试设备和测试服务,逐步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第四阶段(年迄今),公司将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新兴技术与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深度结合,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工程咨询智能测试平台、自动导航和自动驾驶测试等项目,逐步形成支撑汽车产业动力总成发展的系统化服务能力。

产品矩阵丰富,设备+服务两手抓。公司是能覆盖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核心零部件测试的专业供应商,主要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和测试服务,其中,1)公司通过定制化产品开发设计,目前已形成了发动机智能测试设备、变速箱测试设备、涡轮增压器测试设备。2)测试服务业务具体包括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和混动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提供面向下游客户动力总成产品研发设计的测试服务业务,为汽车动力总成性能、功能、品质的设计、开发、改进提供工程试验和分析验证。

以动力总成测试设备为本,新能源业务占比提升。1)设备业务仍占据主要营收,-年营收结构相对稳定,近2年设备业务占比维持在85%左右,年公司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和服务业务分别为2.56和0.44亿元;2)新能源设备业务占比逐年提升,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增长点,公司抓住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设备测试业务。目前,公司新能源测试设备可实现20多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测试项目,每类测试均含有多项关键参数,测试的参数总数量已高达百余项。

1.2.业绩拐点已至,看好长期成长

汽车行业复苏,业绩增速拐点已至,看好公司成长潜力。1)营收端,-年,公司营收从0.99亿增至3.02亿,年复合增长率为45.03%。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增长缓慢。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89亿,同比增长3.35%,比年增长率有所改善。2)利润端,-年,归母净利润从0.03亿元增至0.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01%。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增速下降。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25亿元,同比增长17.35%,比年增长率显著提高,全年利润增速向好。

看好公司长期成长的原因:1)疫情缓和,汽车行业正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和测试服务的发展;2)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蒸蒸日上,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和服务供应业务快速增长;3)公司客户群体广泛,产品类别丰富,拥有涵盖发动机、变速箱、水油泵、涡轮增压器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检测设备的完整产业链。

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稳步上升,动力总成测试设备毛利率逐步回暖。-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稳步上升,分别从36.63%上升至43.27%和从4.24%上升至14.86%。-年公司毛利持续升高主要系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业务毛利提升,具体来看,1)传统燃油车业务领域产品业务占比大,毛利率高。-年分别为34.48%、36.74%和43.70%,年公司完成的变速箱测试设备项目中,毛利率较高的技改类项目占比较高,从而推动了传统燃油车业务领域产品毛利率较前期有所提升;2)新能源车业务领域产品占比提升,毛利率逐步接近传统燃油车业务领域毛利率水平。-年分别为49.14%、60.89%和42.28%,由于产品定制化特性,项目差异较大,伴随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公司运营经验和客户资源的积累、销售规模的增长等因素影响,毛利率逐步接近于传统燃油车业务领域毛利率水平。

1.3.创始人商业背景丰富,股权结构稳定

公司创始人励寅先生德语专业出身,现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商业背景丰富,曾任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进出口部外销业务经理、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进出口二部经理和德国法兰克福高迅实业公司进出口部部门经理。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励寅直接持有公司24.5%的股权,与黄大庆和秦立罡为一致行动人,共计持有42.8%的股份。

核心技术成员研发经验丰富。李粉花、汪彤、JINYINZHAO(赵金印)、JIANJUNZHANG(张建军)和PINGRONG(戎平)为公司五位核心技术成员,专业背景和行业经历与公司主营业务匹配度高,科研能力和实务经验优秀,担任与研发相关的重要职务,主持和参与研发管理工作。(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冷试vs热试:冷试优势或更为明显

发动机检测本质源于对安全的诉求,是尽可能对发动机真实工况还原情形下的检测。根据测试原理,即最直观的是否将发动机点火,将发动机测试划分为冷试与热试。值得注意的是冷试和热试技术主要针对燃油汽车领域的发动机下线测试,不包括整车、变速器等对象的测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存在冷试和热试之分。

1)热试,即在模拟发动机真实工况下,是使装载在测试台上的发动机,通过油、气、电等方式供给,启动并控制在不同的转速运转,最终完成各项数据的测试。国内代表企业有联测科技。

2)冷试,即在发动机不点火的情况下,通过交流伺服电机带动发动机进行的测试。具体来看,冷试检测设备安装在发动机装配线某工位上(根据发动机测试状态的要求选择在哪个工位安装冷试设备),当发动机到达冷试设备前的停止器后,整个测试设备启动传感器自检、切换相应机型硬件等工作,然后当发动机到达测试工位后,冷试设备会将发动机固定并将设备主轴与发动机曲轴对接,最终让主轴带动曲轴旋转,模拟发动机在整车上的工作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采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公司则是国内发动机冷试的领军企业。

与传统的发动机热试设备相比,发动机冷试设备在成本、环保、安全、效率、精度等指标方面具有优越性。

1)冷试优点突出。测试时间短,热试测试每台发动机需要约5~30min,冷试需要约60~90s;节约减排,仅燃烧一项上,在年产40万台情况下冷试每年可以比热试节约多万的汽油费用,并且减少多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冷试项目比热试更多,由于不用受限于ECU,所以冷试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定测试项目;测试结果更精确,由于每个测试项目都有单独的测试曲线,所以冷试中90%的缺陷发动机都可以直接确认其缺陷零件出现的位置。

2)冷试缺点并不动摇在现代发动机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冷试工况下无法监控发动机冷却系统(水路泄露,水泵工作状态等);冷试无法监控一些热机情况下的发动机问题,如动力输出,曲轴箱压力,曲轴箱串气等问题;冷试无法监控回油路的微小泄露等,目前,虽然冷试的适用性上有所欠缺,但越来越多的辅助测试设备和测试技术也在改善和丰满冷试的测试工艺。

国外汽车主流国家已经普遍应用冷试设备,而国内受技术限制仍以热试为主。1)从发动机测试的发展角度看:发动机的测试可以分为3阶段,阶段一(年以前),厂商采用在生产线末端进行热试的测试模式,发现制造环节的产品缺陷;阶段二(年至年),冷试技术诞生,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冷试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阶段三(年至今),冷试技术不断完善测试功能,提高了测试精度和测试范围并开始逐步取代热试。2)站在国外角度看,随着发动机冷试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国外汽车主流国家已经普遍应用冷试设备,冷试过程的高效和环保完全满足逐台自动测试的条件,而热试只作为抽检项目。3)站内国内角度看,随着冷试技术的完善及大量实践应用,国内发动机生产厂家已经逐渐意识到冷试技术的优越性,基于安全、稳定、能效、排放等重要指标,开始效仿国外同行使用冷试设备逐步替代热试设备。

我们认为,国内冷试仍有很大空间的原因在于:对比海外主流汽车国家国内冷试占比小+掌握冷试技术的公司少国内冷试普及受限。具体来看,1)冷试凭借高效和环保等优势,逐步成为主流;2)国内以热试为主受限于冷试技术的缺乏,伴随华依科技等国内企业的技术破局,冷试的国产替代空间大有可为。(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从市场空间的角度回答:“华依能长多大?”

3.1.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行业依赖汽车行业的景气度

汽车动力总成测试针对动力总成关键核心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进行试验或检验。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一般指针对发动机、变速箱、涡轮增压器、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进行测试的试验台架,是判定汽车动力总成是否合格,是否满足车辆匹配要求的主要测试设备。

汽车动力总成测试的发展是从单一设备迈向总成集合的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简单测试设备、模拟电控测试设备、数字化测试设备、动态测试设备和测试中心的建设、动力总成测试中心持续升级和数据库建设。我们认为,汽车动力总成五个阶段的发展是对效率的追求。客观上测试类别的繁多(性能测试、耐久测试等),外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各项测试结果得以量化和融合,从而在硬件层面将各单一测试设备升级成测试中心,并在软件上实现数据库的建设融合或成为发展趋势。

汽车动力总成测试国外发展现状:汽车产业及相关配套测试设备、服务行业在全球市场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国外汽车动力总成测试的发展已进入第五阶段,测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动力总成测试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有奥地利AVL、德国FEV、英国Ricardo、日本Horiba和德国蒂森克虏伯等。

汽车动力总成测试国内发展现状:虽然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经位居世界龙头地位,但在自主技术方面,由于发展起步较晚仍较为落后,国内汽车动力总成测试的发展尚处于第三、第四阶段。具体体现在1)汽车动力总成测试的核心技术长期被AVL、Horiba、FEV等国外供应商垄断;2)面向高端应用市场的测试设备及服务存在严重缺失,国内厂商的产品服务定位主要集中在低端应用市场。因此,对标国外成熟市场,我国还有很长坡须爬。

以史为鉴: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是我国汽车动力总成测试发展趋势:纵观奥地利AVL、英国Ricardo、日本Horiba等国际知名企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基本都经历了从单一的设备产品发展为多品类设备供应,最终形成综合设备、服务和工程咨询为一体化方案的演变过程。参照同行国际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汽车动力总成测试供应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指导下将显现出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趋势。

沙盘推演:公司业绩增速略滞后于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行业在于汽车行业景气度的驱动。

复盘近15年汽车行业的发展:1)阶段一(-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并在年增速开始回落;2)阶段二(-至今):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平稳成熟时期。具体来看,年由于宏观经济+购置税优惠政策全面退出等综合因素影响,销量增速出现负值;-年疫情出现对汽车行业出现负面冲击,随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门下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年)》的落实,汽车消费有望得到提振,并且政府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刺激经济,但对于增速并不显著;年随着疫情缓和+经济复苏,汽车行业迎来回暖,销量增速迎来正值。

汽车行业发展对动力总成测试行业的影响:测试的需求源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对应汽车的生产,从年来看,公司业绩增速同步于汽车产量增速。由于年和年宏观经济+政策等原因,产量和销量有所错配,但我们预计21年以后会快速回暖,整体呈正相关的关系。

国内汽车保有量较低,中长期汽车行业潜力依旧,未来增量市场发展空间广阔。虽然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及新冠疫情影响等原因造成了汽车产业短期景气度偏低,但中国当前的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截至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因此,无论是从增量维度还是存量维度,我国消费者需求足以推动着市场继续发展。从长期来看,截至年末,我国目前千人拥车量约为辆,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传统发达市场相距甚远;即使与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发展中市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在每公里高速公路汽车保有量方面,也大幅后于全球其他主要汽车市场,这也进一步预示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

3.2.新能源汽车助推动力系统测试行业迎来新机遇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为新能源车动力总成业务增长增添动力。受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理念影响,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增长点。具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年-年销量增长率都在50%以上。年受新能源补贴下降政策的影响,增速下滑至负数,但年增速转负为正,开始继续增长。-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汽车的比例持续上升,年占比为13.4%,较年5.4%有显著提升。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年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20%,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潜力大,带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和服务的快速增长。

预期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1.8万辆和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渗透率为19.1%,1-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万辆,分别为.5万辆和.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渗透率为13.4%,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亿欧智库预测,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将接近万辆,年将到达.6万辆,迎来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速增长。

我们认为,动力总成测试行业存量和增量并存,具体来看:1)增量:由于与汽车行业的景气度呈高度正相关,外加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催化剂,动力总成测试行业未来大有可为;2)存量:测试设备平均寿命在6年左右,未来5年内也将迎来更新换代的热潮。

3.3.赛道“小而美”,华依仅处于冰山一角

汽车动力总成检测设备的需求源于对汽车安全的诉求,因此设备的需求主要受汽车产量的影响,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以汽车销量对市场规模进行测算。我们预计:

1)全球视角: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市场规模年为.23亿元,到年为.13亿元,CAGR≈7.54%;根据MarketReportWorlds预测,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市场规模年为.7亿元(19.8亿美元按6.35汇率折算),到年为.8亿元(26.9亿美元按6.35汇率折算),CAGR≈8%。

2)中国视角: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市场规模年为38.31亿元,到年为55.39亿元,CAGR≈9.66%;按照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比例,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市场规模年为40.9亿元,到年为61.4亿元,CAGR≈11%。

预测假设(中国视角):

1)假设销量与产量相近,年和年汽车统计数据来自中汽协,年-年国内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预测数据来自亿欧智库;假设乘用车销量增速与汽车销量增速变化趋势相同,并在其基础上+2pct;

2)根据公司招股书,发动机智能测试设备,变速箱测试设备,涡轮增压器测试设备,水、油泵装配及检测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价格年分别假定为////万元。此外,我们假定未来价格下降幅度不大,每年以3%的速度下降;

3)根据公司招股书,假定设备对生产下线产品%逐台测试,测试设备的使用率约为70%,设备使用寿命6年,发动机智能测试设备,变速箱测试设备,涡轮增压器测试设备,水、油泵装配及检测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每台每年测试10/4/10/30/5万台。此外;

4)根据公司招股书,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其中改建和新建的投资完成额比例约为1:2,并假定该比例维持不变。此外,我们假定年更新替换率为10%,且每年+2pct。

5)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年涡轮增压器渗透率已达44%,以及国际涡轮增压器供应商博世马勒(BMTS)预测指引(年中国市场上使用涡轮增压器的汽车数量会达到2,万辆),我们假设年涡轮增压器的渗透率为50%,-年渗透率分别为60%/70%/80%/90%/95%。

预测假设(全球视角):

1)根据公司招股书,年全球汽车产量.16万辆,-年增速在中国市场增速基准下-2pct。全球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比照对应中国占全球比例粗略假定。

2)其余假设同上述国内视角。

公司仅是冰山一角,看好未来市占率提升。根据下游汽车行业的汽车对应各动力总成零部件的产销量,结合生产线的平均产能、智能测试设备的测试节拍、智能测试设备平均价格、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和新建的占比等测算市场容量,累计年测算中国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每年市场规模约为33.57亿元,结合公司年智能测试设备业务收入2.56亿元来计算,公司的测试设备市场占有率约为7.62%;结合公司年智能测试服务业务收入0.44亿元,市占率不超过1%。(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传感器先行,自动驾驶为惯性测试单元带来契机

惯性导航产业链主要分为基础器件制造、惯性导航产品系统和下游的应用领域。

1)上游惯导系统元器件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惯性器件和其他参考信息设备;

2)惯性测量单元位于中游,主要产品包括信息采集处理模块、测量单元模块和卫星测姿模块,以及对各模块进行系统集成和软件设计;

3)下游惯性导航产品主要面向国防装备、航空航天、航海陆运、科研教学、仪器制造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惯性技术的应用以惯性仪表和惯性系统为载体,基础器件为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其通过陀螺仪获知运动体的角速度,用以测量运动体的角度变化;通过加速度计获知运动体的线性加速度,用以测量运动体的速度变化。将此二者辅以时间维度进行自主运算后,即可实现对物体在一定期间的运动姿态、位置、速度等信息的精确感知和测量,进而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对运动体之运动参数的有效控制。将上述感知、测量、控制的结果结合下游应用领域的具体需求,即可实现惯性技术的实际应用。

从导航分类看,以卫星定位GNSS为代表的信号定位+以激光雷达定位为代表的环境特征匹配定位+惯性导航定位是三大常见的定位技术,其中惯性导航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因体现在:惯性导航具有强自主性、强抗干扰能力、不依赖外界信号等特点,同时可为运载体全面提供位置、姿态、速度等信息,其输出的信息丰富而全面,能实时、准确地测量位置、加速度及栋梁(角度、角速度)等信息,是唯一可输出六自由度数据的设备。

4.1.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从军工到汽车

纵观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始于理论,得益于传感器硬件的进步。1)阶段一追溯至牛顿的三大定律,起源于西方,惯性导航的发展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2)阶段二源于火箭军工的发展,惯性技术在德国V-II火箭上的首次成功应用;3)阶段三是硬件的全面开花期,静电陀螺(ESG)、动力调谐陀螺(DTG)、环形激光陀螺(RLG)、干涉式光纤陀螺IFOG等各式传感器得到提出;4)现处于阶段四,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小型化+数字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等是阶段目标。

全球视角:百亿市场蓬勃发展,国内技术有待破局。

1)市场规模:根据立鼎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年全球惯性导航行业达.7亿,-年全球惯性导航行业保持快速发展,CAGR=12.37%。主要受益于全球各国无人系统开始规模应用,以及新型弹道导弹系统、防空导弹系统、空空导弹系统、火炮系统等精确制导武器的需求不断增长。

2)发展格局:全球从事惯性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国家分为4个层次:属于第一层次的有美国、英国和法国,完全具备自主研究和开发惯性技术能力;属于第二层次的有俄罗斯、德国、以色列和日本,具备大部分自主研发能力;属于第三层次的有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乌克兰,具备部分研发能力;属于第四层次的有韩国、印度、巴西、朝鲜、瑞士、意大利等,具备较为有限的惯性技术研发能力。因此,对标第一层次,国内惯性技术仍有很大差距,国内企业技术破局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国内视角:军工到汽车,自动驾驶为蓝海市场,未来增长空间潜力大。

中国惯性导航行业下游应用包括军用和民用两部分,其中军用市场的应用占比约81.8%(按销售额统计,年口径),目前仍是中国惯性导航行业的主流应用。中国惯性导航军用市场保持逐年稳定增长态势;民用领域中汽车应用突出,伴随自动驾驶的发展,民用未市场未来增长空间潜力大。

4.2.自动驾驶拉动惯性导航行业发展

传感器先行,雷达+激光雷达+IMU为自动驾驶保驾护航。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对道路状况进行实时预测,为此,车辆必须具备远超我们人类的检测感知能力,在检测自动驾驶车辆外部环境过程中,雷达+激光雷达+高性能惯性MEMSIMU三大技术相互配合并发挥各自优势。具体来看,

1)雷达在未来的全天候自动驾驶应用中居于支配地位,但它只是瞬间决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还需要其他传感器,例如摄像头和激光雷达(LiDAR,激光探测与测距)。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惯性测试单元(IMU)”满足自动驾驶定位需要。1)GNSS在卫星信号良好时可提供厘米级定位,但在地下车库等卫星信号微弱的场景下,其定位精度会大幅下降。IMU即使在复杂工作环境下或极限运动状态下也可进行准确定位,但其存在误差累计问题。两者结合可实现应用场景和定位精度的互补;2)GNSS更新频率低(仅有10Hz,其延迟达ms),不足以支撑实时位置更新,IMU的更新频率Hz(其延迟10ms),可弥补GNSS的实时性缺陷。因此,通过IMU与GNSS的组合,可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大幅提升定位系统的精确度。

IMU扬帆起航正当时,十年时间将达万亿规模。根据Yole的预测,年全球IMU市场规模将达9亿美元,年将达47亿美元,而年将达亿美元。

自动驾驶拉动惯性导航行业发展,中国惯性导航行业市场规模将于年达到.7亿元。根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惯性导航行业概览》中对中国惯性导航军用市场及民用市场的规模预测,年中国惯性导航军用市场规模为.2亿元,民用市场规模为31.5亿元,合计共.7亿元。1)军用市场方面:因中国部队正在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军用惯性导航更新换代需求旺盛,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高需求态势,军用市场在未来仍将保持惯性导航最大下游应用市场的地位。2)民用市场方面:受益于中国无人机(百亿级市场)及无人驾驶(预计将有万亿级市场)行业的发展,未来民用应用占比将逐年提升,至年有望提升至27.8%。

4.3.竞争格局:外海龙头接近独占,国产替代空间大

中国惯性导航行业参与者包括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和初创企业三种类型,其中,军工企业因市场广阔、具备全产业链能力而成为行业主要参与者;而民用企业则规模相对较小,主营业主重心在军工领域;初创企业则是抓住机遇,以汽车自动驾驶作为切入点。

技术差距使得惯性器件依赖外采。1)目前中国在惯导技术上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中低端陀螺仪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高端陀螺仪仍依赖进口。对于精度需求不高的民用惯导系统,上游陀螺仪供给充分,价格稳定。由于民营企业(耐威科技、星网宇达、晨曦航空)多以军工业务为主,对于惯性器件的要求高,基本依赖外采。2)从惯性传感器组合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市场主要由博世、意法半导体、TDK、霍尼韦尔和亚德诺等海外龙头企业占据,CR5超过80%。

5.技术+品牌+前瞻布局构建核心竞争力

5.1.技术沉淀,填补国产空白

技术沉淀,打破外资垄断,填补国内关键技术空白。公司作为国内专业的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和服务提供商,重视技术研发的投入与研发团队的建设,通过自主研发和实践积累坚持发展前沿的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技术,填补了国内关键技术的空白,打破了行业长年的外资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1)注重研发投入,-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逐年提升,研发费用率占比稳中求进。2)专利资源和软件著作权资源储备丰富,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拥有国内授权专利80项,包括10项发明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77项软件著作权,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技术积累使公司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核心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

核心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转化率高。公司经过长期攻坚取得了五大关键核心技术,分别是冷试技术、智能测控软件系统、高精度快节拍柔性智能测试装备设计技术、高仿真数字化测试服务技术和工业数据平台技术,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自主研发能力并实现生产交付的公司之一。公司主营产品基于5大核心技术,应用到上述核心技术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收入,即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年度、年度和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60%、99.58%和99.42%。

5.2.优质服务,品牌打造受客户认可

技术领先+先发优势+人才资源+本地化优势+性价比,打造国产品牌。

1)对比国内企业,公司技术领先、研发积累丰富,产品实现了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通过测试数据和算法的积累,建立了数据体系优势,进而形成了辅助客户产品开发改进的增值服务优势;通过大量行业实践积累,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类别和项目经验双重优势;重视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具备优秀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

2)对比国外企业,本地化团队的服务响应更加及时,更加贴近国内客户的实际需求,非标定制产品可及时修改反馈等,最大化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相比欧美产品性价比优势突出外,后期也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备品备件、售后服务和设备改造服务。

作为民族企业,自主技术水平和行业地位受国内外知名客户认可。公司专注服务于汽车领域知名客户,通过优秀产品和服务帮助汽车企业实现动力总成产品智能化发展。凭借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良好的产品质量,公司获得了客户的广泛和高度认可。公司拓展并维护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车企客户,并建立起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提升了我国汽车动力总成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长态势良好。公司与上汽通用、广汽本田、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福田汽车、江淮汽车、奇瑞汽车、潍柴集团、广西玉柴、蔚来汽车、博格华纳、洋马、石川岛、电产、西门子、卡特彼勒、湖南机油泵、格特拉克、皮尔博格、舍弗勒、采埃孚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车企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海外业务拓展,打开成长空间。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行业深耕与技术沉淀,凭借技术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国内市场中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并在年实现海外业务的营收,具体来看:1)已在年向韩国雷诺三星成功交付了公司首例海外发动机冷试设备项目;2)已在年完成了通过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承接的“雷诺总装线测试台(法国工厂)”及“日产总装线测试台(日本工厂)”项目;3)在年向马来西亚宝腾汽车交付了发动机冷试测试设备,并且承接了印度标致雪铁龙等海外整车厂测试设备项目。公司进军国际市场证明其品和技术已具备了与世界知名竞争对手展开竞争的实力,标志着公司的科技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后的商业化产品已经逐步得到海外市场的肯定。

5.3.新能源+惯性导航布局,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顺势而为,乘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之势。公司致力提供业界领先的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及测试服务,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坚持独立自主进行前沿性、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提前布局混合动力测试领域,在混合动力方面已取得4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具备国内领先的混合动力测试技术。公司自主研发了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冷试测试台架及DHT系列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测试台架测试技术,使得测试台架能够灵活、迅速地适配到不同混合动力样机的动力输出位置及方向,极大提高了测试台架的测试能力及应用范围。在效率水平、精密程度、智能化水平、环保水平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由此,华依科技与客户在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上继续加强了合作。

拿下“近一亿小目标”订单,市占率有望逐步攀升。当前市场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发展强劲,比亚迪汽车与长城汽车在中国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与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签订合计7万元(含税)订单,标志着华依科技在混合动力测试领域的技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巩固了华依科技在混合动力测试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在混合动力测试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可对公司盈利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布局惯性测量单元,打开第二成长曲线。公司充分发挥自身长期从事汽车动力总成测试业务的综合研究能力,积极投入智能驾驶核心部件中惯性导航模组器件IMU的产品应用领域,已与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上汽集团直属研发部门,负责上汽集团L3及以上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签署了《智能驾驶定位技术合作开发备忘录》,联合开发高级别自动驾驶中的定位技术,主要包括惯性导航模组器件的开发、车辆定位算法及相关软件的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芯片开发。目前合作已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并已初步通过上汽集团的测试认证,未来公司将助力优化和改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的驾驶体验。此外,截至公司招股说明书,PINGRONG(戎平)先生加入公司后负责相关项目的研发,已为公司软件著作权“华依惯性导航云服务器测试软件V1.0.0.0”、“华依动力总成试验大数据管理软件V1.0.0.0”。

中游产品技术含量不如上游,但毛利水平高,IMU有望为公司增添高附加产品。惯性导航产业链中游主要根据下游客户对惯性产品需求及实际工作环境将上游厂商生产的标准化惯性器件进行惯性技术测试等相关工序,并根据参数及目标工作环境调整惯性技术系统以对惯性器件进行纠偏、补偿等,结合集成相关功能性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工序,并选用适当算法、参数,开发适合客户行业及工作特点的软件,最终进行系统集成形成能为下游终端用户直接应用的惯性技术产品。区别于上游器件的制造难度高,中游产品由于定制化程度高+软件集成等综合附加值高,对应毛利率高于上游。

5.4.华依科技vs联测科技:国内企业技术突围

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行业以国外企业为主,华依科技+联测科技是国内少数能够自主研发入局的公司。汽车产业及相关配套测试设备、服务行业在全球市场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动力总成测试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奥地利AVL、英国Ricardo、日本Horiba、德国FEV和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借助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几乎垄断了全球包括中国的汽车动力总成测试领域市场份额。在国内汽车动力总成测试领域市场,尤其是定位在中高端应用领域的市场,如:发动机冷试设备等,提供主要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厂商大多为这些国外龙头公司。

华依科技+联测科技为国内领先企业,技术突破打开进口空间。

1)从产品技术层面,华依科技的发动机测试设备主要采用冷试技术,而联测科技主要热试技术为主。冷试和热试技术主要针对燃油汽车领域的发动机下线测试,不包括整车、变速器等对象的测试,且新能源汽车领域和航空领域不存在冷试和热试之分。因此,华依科技和联测科技在传统汽油汽车业务方面重叠度不大,而在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有重叠。2)从发展来看,华依科技深耕智能检测设备,并逐步向检测服务行业拓展;而联测科技则是以航发领域为基石,抓紧新能源机遇。

5)从客户角度,华依科技和联测科技在国内前十大乘用车企业切入过半,有望凭借技术优势和本地化服务逐渐拓展优质大客户。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