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产汽车的都知道,国产汽车曾经经历过一段积贫积弱的阶段。国产汽车本身起步就比国外汽车晚了几十年,在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时候,又遭遇了西方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
当时燃油车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国外汽车品牌和供应商巨头身上,这些企业对中国的车企实施了严密的技术封锁,严禁出售技术给中国车企,哪怕是淘汰了的技术,而奇瑞汽车当初在设计第一款车的时候,使用了上海大众的很多零部件,大众汽车买了一批奇瑞的车拆开之后,发现很多零部件和上海大众通用之后,就给上海大众下了死命令,不许出售任何零部件给奇瑞,而当时的奇瑞还是上海大众旗下的品牌,可见当时的技术封锁有多么严酷。
而就在国内车企一筹莫展的时候,日系车企伸出了援助之手。无论你对日系车有什么看法,但是你都不得不承认,在国内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日系车企给予了不少帮助,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日系车伸出援助之手,就没有国产车如今的发展成就。
发动机:曾经撑起国产汽车大半边天发动机方面,三菱汽车的4G系列发动机,几乎撑起了当时国产汽车的半边天,时至今日,还有几家国产车企仍然在使用三菱的发动机,当时的国产汽车没有能力研发自己的发动机,而三菱的4G15、4G6和4G64,成了国产车的标配,比亚迪、奇瑞、长城、华晨、中兴、奇瑞等都曾是三菱动力的大客户,正是有这些发动机产品作为过渡,国产汽车品牌才慢慢有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产品。
除了三菱汽车以外,丰田的系列发动机被引进到国内,几个国产品牌在此基础上打造了4Y系发动机。丰田的5A和8A发动机,也曾搭载在吉利、夏利、长城、力帆等自主品牌的车型上,吉利依据5A和8A发动机自主研发而来的QA和Q两款发动机,才逐渐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而柴油发动机方面,五十铃的4JB1系列发动机,更是功勋卓越,几乎是国产轻型商用车发动机的奠基石。
车型平台输出:催生无数经典车型除了发动机产品之外,日系车企还直接向国内输出了车型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无数的经典车型。
丰田曾向一汽输出过皇冠Majesta的平台技术和动力技术,在此基础上,一汽打造了红旗盛世和红旗H7。此外,如花冠、汉兰达这样的平台,是很多自主汽车品牌造车的启蒙,至今还有车型仍然在使用逆向这些车型的底盘。
马自达先后和海南汽车和一汽合作,马自达2的车型平台直接催生了海马汽车的诞生,老马自达6、睿翼的车型平台,直接促成了一汽奔腾品牌的诞生。
日产和东风汽车合作,日产老款轩逸的技术输出,让启辰品牌得以诞生,东风旗下的风度、风神两个品牌也大多受益于日产的平台和动力技术。
皮卡和SUV车型方面,五十铃所提供的Rodeo系列是江铃和陆风发家的基础,丰田海拉克斯以及五十铃D-Max是国内很多皮卡的“祖宗”。哈弗的原型车就是来自于丰田旗下的4Runner这款车型。哈弗CUV(后来改名为哈弗H5)它的原型是五十铃Axiom。
轻卡方面,五十铃N系列轻卡,出口了变速箱、汽柴油发动机和车型平台的一整套技术给中国,几乎成为了奠定中国轻型商用车体系的车型,至今为止,我们还是能够从很多轻卡车型上看到五十铃的影子。
卡车方面,UD卡车几乎是国内目前大多数卡车的原型,东风八平柴、六平柴都是来自于这款车。
其实从国产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日系车企转让了不少的平台、发动机技术给中国车企,商用车领域更是成体系的转让,这一切都让国产车企度过了最难的那段岁月。
当然了,日系车企也不是做慈善发善心,而是因为当时的日系车处在全球市场的第二梯队,迫切希望冲出日本本土市场,在欧洲、北美市场和德系车搏杀,所以日系车的技术转让归根到底是为了利益最大化,但是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日系车企在国产车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是客观事实,如果没有这些车企的技术输出,国产车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反观德国车企,除了在年以后给提供了一个八十年代的奥迪平台(也就是后来的红旗名仕和世纪之星),以及将落后的机械增压发动机高价转让给一汽之外,对于国内汽车工业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贡献,也许90年代卖到18万元的桑塔纳算一个,如果不是桑塔纳定这么高价,国产车哪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