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到法国车,大家的印象可能是这样的:“奇葩”、“反人类设计”、“不变的板车悬挂”、“叫好不叫座”……法系车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回答当然是NO,事实上有许多法国车是值得品味的。
之前在有关雪铁龙赛纳的那篇文章中,评论区有热心的朋友推荐我们再做一篇关于更多法国车的选题。今天借这个机会,带大家认识一下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法国车,也为法国车“正个名”。
法国也有“国民神车”?
众所周知,德国的“国民神车”是大众甲壳虫,这款诞生于年的车型一经上市,便成为德国乃至全球经久不衰的神话。在其81年的生产周期中,创造了销量突破万辆的记录,其初代车型更是生产了65年之久——这个生产周期可能比大多数人认为的都要久远,年7月30日,最后一辆初代甲壳虫才下线于大众墨西哥工厂。
▲7月30日年下线于大众墨西哥工厂的初代甲壳虫
其实在法国,同样存在一款与甲壳虫定位类似,且同样经久不衰的“国民神车”——雪铁龙2CV。
年,雪铁龙公司破产,被其最大的债权人米其林公司接管(原因后文会提到)。米其林接管后,随即在年制定了微型车生产计划。
年底,一款名叫TPV的小型车试制成功,并且用了两年的时间测试与改进。年,TPV累计试生产台,并计划于同年的巴黎车展正式发布,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计划不得不暂停。
幸运的是,虽然法国于二战期间被占领,但TPV仍然保存完好。战争结束后,TPV起死回生,于年的巴黎车展正式发布,并于此时正式改名为2CV。
▲雪铁龙2CV,造型设计有点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对汽车征收马力税,而2CV这个名称其实代表2税收马力(这个马力税就是我们现在排量税的前身,德国于年开始征收马力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汽车马力征税的国家,之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这个马力税计算方式倒是挺复杂,主要是根据发动机的缸径、缸数、额定转速等一系列参数,利用特殊公式计算出“马力值”,以这个计算值的大小确定税收金额,即便实际马力值与计算出的“马力值”并不相符)。
不过2CV发布后,受到了媒体几乎“一边倒”的否定评价,这些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外观,甚至有媒体称其为“设计师用来自虐的作品”。
这其实跟当时的现实条件有着直接关系,彼时战争刚刚结束,物资短缺,第一批出厂的2CV都是使用法国陆军剩余的绿色油漆来喷涂的。以当时的审美,不够优雅的造型,再加上清一色的绿色,2CV在国际上被冠以“丑小鸭”的昵称也是情有可原。由于物资的匮乏和低成本的定位,雪铁龙的设计师尽可能地简化车身,减少材料消耗,最终2CV车重不足公斤,甚至比当年的铃木奥拓都要轻(公斤)。
因此这款车的配置上可以说是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或者说基本只照顾到了满足最基本的驾驶需求,毫无多余的配置——早期的2CV甚至只有主驾驶侧后视镜,因为另一侧视野非常通透,只需回头便可一览无余。考虑到战后经济需要漫长周期来恢复,民众在这个阶段基本也都是因为刚需才会考虑买车,享乐主义还远没抬头,因此也不用因为这点对车子苛求什么。
第一批2CV仅装配最大功率9马力的cc双缸风冷发动机,最高车速65km/h,到了后期发动机排量逐渐增大,冷却形式也由风冷改为水冷。
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即便配置如此简陋,雪铁龙仍然为2CV配置了四轮独立悬架,同时托米其林的福,从2CV开始,子午线轮胎在乘用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延续至今。
▲2CV内饰,可以看出没有装配右侧后视镜
与国际上几乎一致的负面看法相反,2CV在法国境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虽然早期只有绿色,但2CV在那时就被法国人们冠以“绿色小精灵”的雅号,一方面原因是2CV的车身尺寸,mm的车身长度并不算夸张,mm的车身宽度,与奇瑞QQ大致相当,让它看起来十分小巧,可以在狭窄的街道自由穿梭。
▲2CV车身尺寸示意图
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2CV精准的市场定位。
2CV最初的售价仅为法郎(约合今天4万元人民币),在法国的低收入人群中可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CV正式发布以前,雪铁龙就对普通百姓的需求深熟于心,
正如当时的雪铁龙公司副总裁皮埃尔·布朗杰(PierreBoulanger)所说:“它得跑到60km/h,百公里油耗要控制在3升以下,而且保养要简单便宜。哦,对了,它还得做到车里装着满满一筐鸡蛋时能平稳地穿越田埂。”
在上市几个月时间内,雪铁龙2CV的订单就已经排到了几年后,甚至出现了二手2CV售价高于新车的盛况,因为买二手车买家无需等待,就像现在的某些供不应求的车型一样。即便这样,2CV的销售策略依旧没有改变,雪铁龙仍然是优先考虑那些“因工作而不得不开车,并且买不起其他车的工人”,同时优先出售给乡村医生、兽医、牧师、农民,真可谓良心企业!
在2CV热销一段时间后,媒体对其的评价也纷纷开始转变。
有媒体曾经这样评价:尽管2CV十分丑陋和原始,但不能否认它是一款非常有趣的车。2CV的生产周期虽没有初代甲壳虫那样持久,但也持续了51年。截至年停产,雪铁龙2CV共生产了超过万辆,如今在国外的街道上仍可以见到2CV的身影。
▲车辙君年8月摄于德国霍根海姆的雪铁龙2CV
读到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车可以被称作“国民神车”?甲壳虫之所以被称为“国民神车”,正如当时希特勒提出的“人民汽车”计划:
让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辆轿车,希望可以坐得下两名成年人以及三名儿童,同时还有他们的行李,最高时速达到公里/小时,以满足高速公路行驶需求,平均油耗不高于每百公里7升,售价要控制在0马克之下。
亲民的售价,偏向家庭的定位,造就了甲壳虫的成功。而雪铁龙2CV也是这样的一款车,它虽然没有法国车引以为傲的浪漫造型,配置也谈不上豪华,但是它是一款普通人都能承受得起的车,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车,真正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
不难看出,甲壳虫与2CV另一个共同点是实在。何谓实在?开门见山,没有当下花哨的营销技巧,有的是主打廉价与实用,真正走进了消费者内心。从这个角度看,虽然2CV生产周期没有甲壳虫久远,销量也没有甲壳虫高,但是仍然是一款可以与甲壳虫相提并论的车型,称其为法国的“国民神车”是当之无愧的。
▲当年的2CV广告
即便是现在,我们对“国民神车”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它配置有多么奢华,价格有多么昂贵,最重要的仍然是普通人都能承受得起的车,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车,现在的五菱宏光MINIEV,就有相近的理念,毕竟人们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打破次元壁”的法国总统座驾?
法国在二战后的历任总统在选择自己的座驾上都是个性十足,就比如离我们最近的两任总统,年宣誓就职的马克龙座驾是一辆DS7,而马克龙的前任奥朗德的座驾竟然是一辆DS5Hybrid4……
如大家所知,DS是一个年轻的品牌,于年成立,年首款车型DS3上市。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详细介绍DS这个品牌,不妨了解一下DS品牌成立的基石、曾服务于法国两任总统的雪铁龙DS。
提到雪铁龙DS,就不得不提7CVTractionAvant。
年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令当时的欧洲第一大汽车制造商雪铁龙陷入困境。雪铁龙公司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决定放手一搏,他要创造一辆史无前例的车,一辆技术先进,外形前卫,足够后世花上数十年来追赶的新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雪铁龙于年4月18日发布了7CVTractionAvant(以下简称7CV),即雪铁龙DS的前身。
尽管设计周期只有短短的18个月,但是7CV确实是一台史无前例的车,正如车名中的TractionAvant(意为前驱),它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承载式车身及前置前驱形式,并且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轿车。
可能安德烈本人也没有想到,7CV确实引领了未来的时代潮流,现在的多数轿车也都是采用这种形式,自己真的创造了一辆后世花上数十年来追赶的车。
▲雪铁龙7CVTractionAvant
然而7CV是一台生不逢时的车,其巨额研发费用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已深陷资金泥潭的雪铁龙公司,而全新设计在技术上的不稳定最终摧毁了市场的信心。
到了年12月21日,安德烈不得不宣布雪铁龙公司破产,年1月,米其林接管了雪铁龙公司,而安德烈也在6个月后的年7月3日含恨而终,他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独领风骚的局面。
在米其林接管雪铁龙后,对7CV继任车型的研发工作便悄悄开始了。接下来就要请出我们的主角——雪铁龙DS。
年10月5日,经过了18年酝酿的雪铁龙DS于巴黎车展正式发布。发布会现场有多热闹?在雪铁龙DS发布的前15分钟,它收获了笔订单,而发布首日的订单总数更是高达笔,创造了汽车史上的首日订单数纪录,这个数字放在今天也是个不太可能的任务,除非你叫“马一龙”。
▲雪铁龙DS19
雪铁龙DS与它的前辈7CV一样,都是出自意大利工业设计师伯托尼(FlaminioBertoni)和法国航空工程师勒费伯(AndréLefèbvre)两人之手。正是他们两人的密切合作,才雕琢出了雪铁龙DS性感的车身线条,被后人称为“空气动力学未来派”和“创新技术派”。就连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也这样赞美雪铁龙DS:
它看起来犹如“天降凡尘”,就如歌特式教堂,是一个年代中至高无上的创造,载满人类对美的最终追求。
由于DS在法语中与单词“Déesse”(女神)谐音,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雪铁龙DS是“从天而降的女神”。与雪铁龙DS天马行空的造型相呼应的是它的内饰,标志性的单幅式方向盘即便放在现在也是非常超前的设计,精致的仪表盘更是代表了当时工艺的巅峰,优雅与豪华并存。
▲雪铁龙DS内饰
雪铁龙DS不仅在外在上惊艳了众人,在配置上同样可圈可点。在车身材料上,DS已经开始使用铝合金、玻璃纤维等轻量化材料。法国车的底盘一直为人称道,雪铁龙DS也不例外,最值得称赞的便是那套气液联动式悬挂(Hydropneumaticsuspension)系统,该系统同时驱动着转向助力系统和制动助力系统。这套悬挂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弹簧,在每个车轮上都有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半球状金属容器,每个容器都与一个充满高压油的缸筒相连。
当车轮遇到坑洼路面时,球状金属容器内的高压油就会流到缸筒内,气体的压缩和膨胀就会阻止悬挂将冲击传到车体上,已达到降低震动保证舒适平稳的目的。由于气液悬挂柔韧性很大,外带平衡校正器,车辆无论载荷多少都能保持相同的离地间隙。
另外,在车体下方靠近每个车轮的地方还都安放了高度传感器,用于接收行驶中车辆实时的位置参数,从而自动地对悬挂系统的高度和硬度快速做出调整,以使车身在各种工况都能尽量保持水平位置,实现了“魔毯悬挂”的效果,在舒适性与操控性上都无可挑剔。
▲雪铁龙DS气液联动悬架结构图
要知道,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够成功克服气液悬架的工程技术难题。当时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捷豹汽车便采用了该系统,而后劳斯莱斯也曾购买过该技术,用以提高其生产的超豪华车型的舒适性与稳定性,这可能是雪铁龙DS对于汽车工业的一大贡献。
年最后一代的DS23车型,从造型到技术均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DS23拥有一个更为流线型的车头设计,车灯与车头几乎融为一体,实现了更加优秀的空气动力学特性。配置上在继承前任车型特点的同时,还增加了前轮盘式刹车、随动转向大灯等在当时独一无二的配置。即便是现在,气液联动悬架、随动转向大灯等配置仍然是一些豪华车的主打卖点,而法国人在近50年前就已经推出了这些配置,用当下的流行语言可谓是“打破次元壁”。
▲雪铁龙DS23,在造型和配置上均实现了突破
很长一段时间内,雪铁龙DS都是法国高官们的座驾,还曾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即现在的法国)首任总统夏尔·戴高乐与第三任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的座驾。
在雪铁龙DS短暂的20年生产周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载着戴高乐夫妇脱险的故事。
年8月22日傍晚,戴高乐夫妇乘坐雪铁龙DS19防弹专车前往巴黎郊外度周末,在途中遭到反对阿尔及利亚独立的“秘密军官组织”刺杀。
戴高乐座驾的轮胎虽然可以在漏气时自动修补,但两个后轮共中了12发子弹,已经超出了轮胎自修补的能力,这台DS19只靠两个前轮仍可正常行驶,把戴高乐夫妇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这套气液联动悬架的调校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雪铁龙DS于年停产,全球销量达到近万辆,为世界汽车工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DS停产后,雪铁龙最初的想法是把SM打造成DS的继承者,然而以现在的眼光看,雪铁龙SM只能看作是雪铁龙DS的配置加强版,由于售价高昂,加之可靠性差,雪铁龙SM的表现几乎是惨败。
▲雪铁龙SM
同时在SM的研发过程中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年),高昂的研发成本导致雪铁龙再度破产,这才有了大家所熟知的标致雪铁龙集团。年,雪铁龙推出了与SM相比物美价廉的CX,它被认为是DS真正的继任者。
▲雪铁龙CX
在雪铁龙DS停产30年后的年,ClassicSportsCar杂志将其推选为“世界最美汽车”,这个选择是由包括乔治·亚罗(GiorgettoGiugiaro)、严凯伦(IanCallum)等人在内的世界最顶尖的20名汽车设计师作出的,也算是对雪铁龙DS真正的肯定吧。
雪铁龙DS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抓住了战后高级轿车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正所谓“厚积而薄发”,雪铁龙之前的技术积淀在DS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设计、制造理念,还是搭载的前沿科技,它都是那个时代最领先的集大成者。
现在从雪铁龙中独立出来的DS,为什么在国内渐渐掉队,名气远远比不上自己的老前辈?
首先,DS错过了“黄金时代”,缺乏自己的品牌基础。从年雪铁龙DS停产,到年DS品牌匆匆忙忙成立,这三十多年的空档期,恰好错过了中国车市高速发展的时期,难免“人生地不熟”。
其次,DS缺乏一款在技术上可以独当一面的车型。首批上市的DS3、DS4、DS5不仅在设计上没有了当年雪铁龙DS让人惊艳的感觉,而且技术层面没有与PSA旗下的车型拉开差距,甚至在关键的动力总成和车型平台方面,DS依然坚持与PSA完全共用的原则。即便在国内被戏称为“套娃”的大众,也会在技术层面将奥迪与普通大众车型做出区分。
其实DS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品牌,只不过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车市,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拿出自己的“杀手锏”。
法国车是怎样与中国正式结缘的?
法国车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可以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概括,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法国人在中国市场做出的一系列错误决定息息相关。
虽然现在法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表现确实乏善可陈,但并不代表其在中国投放的产品毫无特点。
事实上许多产品只是生不逢时,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有些“失败”的产品即便放在现在,设计也并不过时。
先把时间拨回到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年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年到年近30年的时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掩盖了我们国内汽车产品的供求矛盾,资源匮乏、品种单一、“缺重少轻”、轿车生产近乎空白,国内汽车可供资源仅.8万辆,其中进口占比20.7%,出口仅占3.3%。
截至年,我国累计生产轿车也只有数万辆,而同时期的邻国日本每0人拥有约辆轿车,差距相当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我国汽车工业本身技术薄弱之外,保守的观念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
在当时,家庭轿车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产物。即便在80年代初期,我国的轿车年产量仍不足辆。
在这样的条件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年做出了“轿车可以合资”的批示。自此以后,我国车企的合资进程逐渐加快。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今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次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我国成立合资车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以资金换技术”,大概是出于资金的原因,法国车企与中国合作的热情很高。
年3月15日,标致在广州与羊城汽车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广州标致,甚至比当时的上海大众成立还要略早一点,法国车在这时正式登上了中国车市的舞台。年5月18日,雪铁龙也来到了中国,与东风汽车公司(今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接下来要介绍的几款曾经进入国内的法国车,它们的市场表现或成功或失败,共同点是都为中国车市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傲慢”的广州标致
接上文提到的广州标致,其实广州标致成立之初并没有拿到轿车生产资质,因为国家对于此次合资项目的建议是利用羊城汽车厂现有基础,与法国标致以合资的形式生产轻型货车,所以广州标致生产的第一款车是通过CKD形式组装的皮卡。
只生产皮卡显然不能满足法国人的需求,在广州标致的不懈努力下,相关部门最终同意广州标致可以生产一定比例的轿车,最终确定引入标致的继任车型标致。
年,广州标致引进了SW8,即标致的8座旅行版。由于当时正好赶上“公检法”等机关用车换代需求,再加上其为CKD形式组装,性能相较于当时国内在售的其他车型高出一大截。虽然售价高达30万,但当年第一批多辆SW8瞬间被抢购一空,而且订单数量还在持续增加,甚至出现了需要领导“批条”才能购买的局面。
▲标致SW8
年,广州标致趁热打铁,引入了SX,即三厢版,实现了三厢版与旅行版的“两开花”。
在当时,的竞争对手桑塔纳还没有将旅行版引入国内,再加上当时国内合资车企太少,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其销量一路高涨。年,广州标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16%,还在当年赞助了在广州举办的首届世界女足赛,年广州标致销量更是突破2万辆。
▲标致SX
如果广州标致一直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可能现在国内的公务用车会是法国车的天下。
然而这样的发展速度并没有持续多久。
年11月,法国不顾我国强烈反对,向台湾出售60架幻影0战斗机,严重损害了我国利益。我国立刻做出回应,采取了撤销与法国在谈的所有大型项目,不再与法国进行经贸合作,关闭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等制裁措施。在一系列制裁措施中有一条是限制采购广州标致作为公务用车,这对于售价高昂且主打公务用车市场的广州标致可谓灭顶之灾。
只有这一项措施还不够,年,我国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了国产化率的要求,要求整车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40%以上,这一政策对于一直以来坚持CKD形式生产汽车,完全没有推进零部件国产化的广州标致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标致在机械可靠性上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由于在国内是CKD形式生产,再加上标致在法国早已停产,所以维修必须要从法国高价进口零件,令消费者苦不堪言。
反观同时期的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接近90%,且车身、发动机、变速箱、前后桥总成等重要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较差的机械可靠性加上高昂的维修费用,使得广州标致的口碑每况愈下,之前的“一车难求”很快就变成了“一车难卖”,纵使之后引进了相对较为先进的标致也无济于事。
▲标致,在欧洲市场于-年生产
从年进入中国,到年跌入谷底,广州标致只用了9年。
年,广州标致年销量不足千辆,亏损更是高达29亿元人民币,当年为了资金来到中国的法国人决定立刻出售广州标致。
本田汽车在这时瞅准时机,以象征性的1美元收购了法国标致在广州标致的全部股权和债务,广州标致就这样成为了国内第一个退市的合资品牌。也许是正视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五年后标致再次回到中国,只不过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变成了东风汽车公司(今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2年10月,东风标致正式成立。
广州标致没落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原因是法方咎由自取。
最关键的原因是法方不思进取,最初投产轿车的时候,我方想要生产最好最新的车型,但是法方认为当时的广州不具备生产最新轿车的条件,拒绝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标致,只同意投产快要淘汰的标致,在广州标致处于破产边缘时再引进标致为时已晚。
其次是只重视眼前利益,目光短浅。标致为了眼前的利益,一直采用的都是CKD散件组装的方式生产汽车,自然也就造成了生产和维修成本居高不下,而同时期的桑塔纳在时任上海市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主机厂和配套企业的齐心协力,经过三年多的奋斗,基本实现了整车国产化,销量也节节攀升。广州标致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企业不思进取,一意孤行,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老三样”中最先进的富康
让我们继续把目光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雪铁龙在小型车市场投放了雪铁龙AX,中型车市场投放了雪铁龙BX,中大型车市场投放了前文提到的雪铁龙CX,唯独在紧凑型车市场,自雪铁龙GS停产后始终没有投放合适的车型。
其实在GS停产后,雪铁龙内部代号为N2的秘密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并且请来了著名的汽车设计公司博通(Bertone)接手造型设计。经过四年多的反复打磨,年紧凑型车雪铁龙ZX应运而生。
虽然雪铁龙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但是早在年,二汽(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就开始与雪铁龙进行接触,希望将这一先进成果同步引进国内,并在中国投产。最终双方达成合作关系,雪铁龙ZX于年由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同步引进国内,以CKD的方式在武汉进行生产,并重新命名为富康。“富康”一词实际源自雪铁龙ZX的volcane版本,其发音与“volcane”类似,这个家喻户晓的车名就这样诞生了。
▲雪铁龙ZX
与“老三样”中的另两位相比,富康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可谓最与时俱进的那个。
在造型上,楔形车身、单臂式雨刷、半埋式后轮虽然有着浓郁的法式复古风格,但较另外两位四平八稳的兄弟,还是十分前卫。
在技术上,捷达的原型车JettaA2在国外于年停产,年引入国内时已经是生命末期的产品。而桑塔纳的原型车PassatB2则是年于国外发布,年停产,年在国内进行CKD试生产,在国内正式投产时已经步入了生命中期。相比之下,雪铁龙敢将全新车型近乎同步引入国内生产,与自家兄弟标致对比,不能不可谓诚意满满。
富康不仅有桑塔纳和捷达都不具备的四轮独立悬挂,最重要的还是原汁原味地引进了ZX上那套后轮随动转向技术(PSS)。这套随动转向的后桥虽然看似扭转梁悬架,但是中间的横梁部分不起扭转作用,横梁的内部有滚柱轴承,两侧的纵臂与横梁配合,能够分别自由地绕横梁轴线转动,是名副其实的独立悬架。同时雪铁龙利用了扭转梁悬架的侧倾转向原理,在后桥上布置了多个自偏转橡胶衬套,增大了侧倾转向作用,实现了入弯可以减小转弯半径,出弯可以增加稳定性的良好操控特性。
▲雪铁龙ZX后桥图,值得注意的是,其弹性元件采用了扭转弹簧(图中红色部分),并非乘用车上常见的螺旋弹簧
当时的中国,乘用车还是三厢车的天下。与欧洲人深爱两厢小车不同,没有“屁股”的两厢车当时在国内受众程度非常低。也正是因为这样,富康在前期的销量只能算不温不火。
面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年9月,雪铁龙引入了代号N23的雪铁龙ZX三厢版,即富康。三厢版富康前半部分与两厢版富康完全一样,后半部分变化非常大,车长也由两厢版的mm加长到了mm,这样一来富康才算真正打开了局面,三厢版富康更是被广泛用为出租车和公务用车。
▲当年一则三厢版富康作为公务用车的广告
雪铁龙ZX在国外于年停产,国内的两厢版富康则继续生产到8年,三厢版富康于2年升级为爱丽舍,一直生产到年才正式停产(之后的新爱丽舍与富康脱离了联系)。富康在国内16年的生命周期中,累计生产超过50万辆,这个数据虽然算不上多么耀眼,但它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中国车市第一次接受两厢车。
自富康以后,两厢车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正式贴上了家用车的标签,在中国的家用车市场表现越来越活跃。
一对“难兄难弟”?
之所以说是“难兄难弟”,因为这两款车出自同一平台——都有前卫的造型,然而引入国内的结局都是黯然落幕。可能这么说大家还是没有什么头绪,不饶弯子了,这对“难兄难弟”中的哥哥是雪铁龙赛纳,弟弟是雪铁龙萨拉·毕加索。
上文说到,雪铁龙ZX于年停产,雪铁龙紧接着推出了ZX的继任者——雪铁龙Xsara,仍旧沿用了雪铁龙ZX的底盘。
年,神龙汽车将其引入国内,并命名为赛纳。关于赛纳在赛场的光辉事迹与低迷的市场表现,之前的文章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传送门:《雪铁龙赛纳,为何只能是传说?》。
▲雪铁龙赛纳
“难兄难弟”中的弟弟——萨拉·毕加索(以下简称毕加索),在国内外市场的表现堪称冰火两重天。
与哥哥在国内国外都接连碰壁不同,在国外,它连年被评为最受欢迎MPV;在国内,它的销量惨淡到车辙君经过一番查询都无法找到。
雪铁龙毕加索是雪铁龙赛纳的衍生车型,于年巴黎车展正式发布,在国外一直生产到年才停产。神龙汽车则是与雪铁龙于1年签订协议,4年将其正式引入国内生产,直到年停产。
提到毕加索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当代西方那位最伟大的艺术家,来自西班牙的巴勃罗·毕加索。其实毕加索这个车名,真的与毕加索家族有点关系。
据传在上世纪60年代,毕加索家族与雪铁龙就因为车名的事情打过官司,即便是现在,毕加索这个名字也不是随便使用的,企业要想使用毕加索这个名字,需要经过毕加索家族的官方认证。
▲雪铁龙萨拉·毕加索
最早接触到毕加索这款车是在小学时期,因为那时我母亲的同事曾经购买过一辆毕加索。
我对它的初印象,可以用当下一句流行的话表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从外形上看,毕加索正如那位同名艺术大师的作品,富有创意的蛋形造型,看起来既像紧凑型轿车,又像面包车,而实际上它的定位是一台紧凑型MPV。毕加索的长/宽/高/轴距分别为///(mm),从长度上看,它比现在的两厢紧凑型轿车都大不了多少,可能是大家见过长度最短的一台MPV。但是它独特的造型,换来了充足的车高,空间利用率也大大提升。
同时,毕加索内部空间灵活多变,这也是其最大卖点之一。
毕加索全车共有26处储物空间,后排三个座椅可以四向调节、分别单独放倒,也可放倒后向前翻折,在搬运大件物品时也可将座椅完全拆卸。在第二排座椅不放倒的情况下,毕加索的行李厢容积就已经达到了L,如果将二排座椅折叠,后排的储物空间可以达到L,拆除第二排座椅后,后备箱容积更是轻松突破0L。
在舒适性配置上,毕加索也不含糊,它贴心地给后排乘客配置了小桌板,这项实用的配置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MPV没有配备。更为难得的是,当时的毕加索就已经配备了全景天窗,而且是货真价实的可开启式全景天窗,配合巨大的前三角窗,为乘客提供了通透的视野,毕加索也有幸成为了国内第一款搭载全景天窗的量产车。
▲毕加索内部空间变化示意图
这里还有一个小彩蛋,国内毕加索的行车电脑语言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法语,而是大家有点意想不到的德语。查阅资料后发现,毕加索的仪表盘由VDO提供,这是一家德国著名的汽车电子品牌,主营仪表、传感器、汽车音响、电子油门等汽车电子产品。这样看来,行车电脑用德语也得到了合理解释。但是在其他国家的毕加索上,是有行车电脑使用英语的案例的,法国人的脑洞,一时让人琢磨不透……
▲毕加索行车电脑(显示内容意为左前门开启)
毕加索在国内的销量已经不仅仅是低迷,是低迷到查询不到销量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毕加索成功也在造型,失败也在造型。汽车造型这种事物,真的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能是对自己的造型设计感到自信,更可能是自负,法国人并没有理解中国人这方面的喜好。
毕加索的到来,对于当时的中国车市还是为时尚早,彼时的中国车市,两厢车刚刚打开局面没有多长时间,推出这样一款造型如此独特的车型,受众程度一定非常低。其次是消费环境的不同,毕加索上市之时,我国正在实行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反观欧洲家庭,孩子多,经常郊游,特别需要一台空间灵活多变的车型,这种需求造就了毕加索在欧洲市场的成功。
当下我国正在推动三胎政策,如果现在中国市场再推出一款类似毕加索的车型,那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再次是高昂的售价,毕加索上市之初只有2.0L车型,起步价超过了18万,顶配车型售价更是超过了20万,三点原因相结合,即便后来毕加索推出了售价更低的1.6L车型也无济于事了。
赛纳与毕加索这对“难兄难弟”,产品力其实并不差,各有各的过人之处,只可惜它们在国内生错了年代,空有一身功夫却无处施展。假如它们晚出生几年,大家觉得还会是这样的结局吗?
写在最后
法国车的历史,同样非常悠久,并不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车型。说了这么多法国车,大家可能也会发现,从雪铁龙两次破产的经历,再到标致的“毫不妥协””,法国人在造车这件事上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固执。与其说法国人固执,用自负二字形容可能更合适。我们的老祖宗都明白削足适履的道理,而法国人对自己的产品过于自信,许多时候宁可惨淡经营,也不愿做出妥协,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机会,才造就了当下法国车在国内“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法国车要想在中国市场重现往日荣光,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如今像东风雪铁龙推出的凡尔赛受到不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38.html